《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讀書筆記:如同十八年禪修營的父母之路

正念書籍推薦
2023.06.17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讀書筆記:如同十八年禪修營的父母之路
 
本文摘要:
 
關於此書的各項指數 (此為筆者主觀感受,僅供參考):
易讀:★★★★☆
初學:★★★★☆
實用:★★★☆☆

 

這本書在談什麼?

這是一本由卡巴金夫婦所寫,談論如何帶著「正念」做父母的書。

其實,所謂的正念父母或完美父母並不存在,而帶著正念做父母,指的是持續不斷將覺知融入做父母的每個經驗裡,就像書中所說:

「正念不是一種理想或最終狀態,而是一個過程,是跟實際現象的關係,尤其失去正念的時刻。所有時刻都提供了新的機會,來處理自己的自動反應、期望和恐懼及其後果,並從中學習。」

卡巴金夫婦在這本書裏頭,分享了自己養育兒女過程中所面臨的「苦樂交融」。即便是具有深厚正念基礎的他們,在親子關係裡也並非一帆風順,就和一般的家庭一樣,他們也會碰到許多挫折與天人交戰的時刻。

但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機會」中,他們發現、學習,然後再度讓自己回到正念。

所謂的正念父母或完美父母並不存在,而帶著正念做父母,指的是持續不斷將覺知融入做父母的每個經驗裡

書中以參加禪修營(而且是十八年的禪修營!)來比喻做父母要面對的考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如同一個嚴格而形影不離的常駐禪師,不斷「挑戰我們的每一個期待、每一個固著的意見、每一個珍愛的信念,每一個想要事情非得如何的希望」

書中也提到了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個基礎:
  1. 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接受不同階段和不同性格的實現
  2. 培養同理心:努力從孩子的觀點來看待事情
  3. 如實接納:接受孩子的真實面目

這三個基礎可以當成指標,檢視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在某些時刻失去了正念。

在風平浪靜時,這些原則看來極有道理,然而真正的考驗卻是發生在狂風暴雨之際,也就是在我們感到受傷、孩子看起來很難搞、一切和自己的預期大不相同的事件發生的時候。

但也就是在這些考驗來臨時,我們更需要帶著正念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在考驗來臨時,我們更需要帶著正念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本書適合誰?

書名中的「父母」一詞,已明白指出目標讀者就是所有的父母。尤其是那些苦於尋找一套「完美」教養之道,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父母。

對從未接觸過正念,或對正念一知半解的父母而言,本書透過教養子女這項極為艱鉅的「修行」,更具體地介紹了正念;而對熟悉正念的父母來說,本書則提供了一個跳出理想模型的機會,學習如何在真實世界裡應用與體現正念。

然而,即便不是身為父母,也可以透過這本書清楚的認識正念與修行的本質。

作者之所以用禪修營來比喻養育孩子的過程,正是想藉此告訴我們,不管是禪修、教養子女,還是人生中所面對的任何挑戰,我們所秉持的態度其實都是一樣的:

「竭盡所能,活在當下,洞察實際發生了什麼事;同時,如果需要採取行動,就要有意向、有覺知、慈愛地採取行動。」

竭盡所能,活在當下,洞察實際發生了什麼事;同時,如果需要採取行動,就要有意向、有覺知、慈愛地採取行動。

 

當對孩子的期望變成了牢籠,正念幫助父母洞察與轉化

「我們對孩子渾渾噩噩、未經檢視的期望,很容易就把看待事情的方式著了色,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有期望。

期望本身並非壞事,好的期望可以引領我們通過行動走向美好,然而,若我們未能仔細檢視這些期望並過度執著於它們,便很容易演變成對自己的嚴厲批判。這種批評不僅限於自己,也可能會反映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

許多對子女的期望可能來自我們個人的好惡、信念、恐懼、不自覺的偏見,以及要事情非得如何的深刻想望,另外可能也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父母和社會加諸於自身的要求。

執著於僵化期望的父母,如果以「愛」或「都是為你好」之名,宣洩負面情緒或進行情緒勒索,會將自己與子女一同囚禁在自創的牢籠裡。

更駭人的是,如果不能清醒,這現象將不斷「輪迴」,延續一代又一代!唯有覺察並不去評斷,我們才能真正看見並感受到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將評斷轉化成洞察。

雖然每個環節都考驗著父母,每個時刻都可能「失去正念」、回到自動導航的慣性,但只要願意,我們隨時都可以選擇走出牢籠。

期望本身並非壞事,然而若我們未能仔細檢視這些期望並過度執著,便很容易演變成對自己的嚴厲批判,也可能會反映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

 

該給予孩子開放還是限制?比瑜珈姿勢還難的正念父母平衡術

「只要父母雙方都溫暖而堅定,用清晰的框架給予適當的限制和界線,來尊重孩子,那麼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加自信,有安全感。在關懷、連結和有承諾的關係的脈絡下,我們可將限制看成給孩子的機會,而不只是我們在他們道路上設下的障礙。」

本書英文版於 1997 年出版,那時網際網路才開始要蓬勃發展。卡巴金夫婦當時在意電視對孩子的影響,要父母觀察孩子接觸電視媒體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孩子透過電視吸收了什麼資訊?每天、每週花了多少時間在電視上?是否沉迷其中?是否變得被動?

如今,電視或許不再是讓小孩沉迷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影響更大、更無孔不入的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社群媒體、影音平台、遊戲及各種快速推陳出新的應用程式,不但吸引了孩子,也拉走了大人們對當下的注意力。


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我們更需要帶著正念,不僅只是覺知與接納,也要採取適切的行動。

每位父母會有自己的方式,在完全限制還是全然開放之間,並沒有一種「正確」或「完美」的解決之道,我們只是保持彈性並帶著覺知不斷檢視,努力做出自己認為正確、對孩子也公平的事。

給予孩子自主權,並不是讓他們為所欲為、要什麼有什麼;接納,也不代表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被允許。

如同書中比喻,這樣的平衡比瑜珈的平衡姿勢難度更高,要「不斷在自由和限制、信任和不信任、活動和靜止、沒用的和有用的、連結和分隔之間走鋼索」

我想,在努力維持平衡的過程中,溫暖而堅定的態度真的是關鍵。無論是對子女還是自己,只要我們的意圖清楚並帶著善意,孩子反而可以從適度的要求中感受到關愛。

無論是對子女還是自己,溫暖而堅定的態度真的是關鍵。

 

為什麼要做父母?在正念教養中體悟到自身的轉變

「我們一旦有了孩子,跟宇宙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聯繫,我們的意識變了,從一種看待事情的方式轉換到另一種。」

少子化是全球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其原因眾多。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當成為父母之後,生活便立即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除了承受更多的壓力和責任之外,還必須應對各種混亂和需求上的衝突。有時候,為了適應新的角色,我們甚至不得不放棄原本的一些期望。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自找麻煩?尤其在這個傳統傳宗接代觀念已沒那麼強烈,不婚或頂客族似乎越來越多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做父母?

理由當然因人而異,而書中所提出的「看待事情方式的轉變」,讓我感同身受。

以生死觀為例,我在沒小孩時對死亡雖恐懼,但沒想太多。有了小孩後,反而不懼怕死亡本身,卻擔心在小孩尚需被照顧時死去。

另外,沒有小孩前或許不曾感覺與他人有這麼深的連結,這種連結使「慈悲的領域」擴大,對地球的環境、未來世界的模樣有了不一樣的想法與關心。這些幽微的轉變其實對整個人生影響很大。

從小孩身上,我不斷看見自己無論是好的、還是荒謬的面向,也在苦樂交融中持續有新的發現與學習,尤其對於一切事物相互連結與依存的道理,更是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雖然這些並非當初打算有小孩所抱持的理由,卻是我在擔任父親這角色十五年後的體悟。

我們一旦有了孩子,跟宇宙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聯繫,我們的意識變了,從一種看待事情的方式轉換到另一種。

 

懷抱正念做父母,從索取愛的人成為散發愛的源頭

「看清孩子,傾聽並信任自己的心靈,明確辨識父母每天的挑戰,也使自己成為孩子無條件的愛的源頭,一刻又一刻,一天又一天。」

懷抱正念做父母,是在覺察自己的感覺與需求的同時,也要照顧孩子的需求;尊重其自主權的同時,又要設立必要的規定;即便自己受傷了,也要帶著同理心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

這樣的過程真的很不容易,難怪卡巴金夫婦會形容養育孩子就像是參加一場十八年的禪修營!

不過,因為帶著正念,我們更有機會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並不斷有新發現。就在這過程中,我們也從索取愛的人,逐漸成為愛的源頭。

 
撰文者|陳晉茂 (FB:https://www.facebook.com/jinmou )

▍學經歷:

南加州大學 電腦科學碩士
淡江大學 資訊工程學士

曾於明碁電通、訊連科技、奇美通訊擔任軟體研發工程師,開發過相片印表機、線上學習軟體、智慧型手機。也曾推廣永續旅行,譯有《告別富裕流感》一書。曾於社區大學開設《做自己最好的老師》、《大腦駭客》等課。

現為康華事務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土城國中資優班程式設計社指導老師。


▍正念方面經歷:

從法鼓山禪修到南傳內觀,然後接觸到當代正念
MBWC (正念幸福課) 合格正念引導師
MBSR 認證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