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1. 這本書在談什麼?
2. 這本書適合誰?
3. 你的行為,可能是受到多巴胺的控制!?
4. 反覆陷入思考,居然也是一種成癮?
5. 是真愛,還是對愛情成癮?
6. 正念協助摘下主觀偏見的眼鏡,清楚看見真正的幸福
2. 這本書適合誰?
3. 你的行為,可能是受到多巴胺的控制!?
4. 反覆陷入思考,居然也是一種成癮?
5. 是真愛,還是對愛情成癮?
6. 正念協助摘下主觀偏見的眼鏡,清楚看見真正的幸福
關於此書的各項指數 (此為筆者主觀感受,僅供參考):
易讀:★★☆☆☆
初學:★★★☆☆
實用:★★★☆☆
易讀:★★☆☆☆
初學:★★★☆☆
實用:★★★☆☆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你有「上癮」的問題嗎?想到上癮,可能你立即聯想到的是吸毒、抽菸、喝酒的成癮,與自己無關。
然而再仔細檢視,如果發現你對手機、遊戲、社群軟體,甚至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有著「渴求的心靈」也就是即使產生不良反應,像是耗費了自己過多的時間、心力或金錢,你還是不能沒有它。
那麼,你應該也上癮了。
《渴求的心靈》探討的就是上癮的現象、原因與機制,以及如何透過正念來破解。作者賈德森‧布魯爾是神經科學學者,也從事正念的培訓與宣揚。他有很多研究是透過即時的腦造影或腦波回饋,觀察正念所帶來的效果,並將研究成果轉化成治療成癮的方法。除了寫作與課程,他也開發了幾個APP,幫助人們戒除菸癮、鬆綁焦慮、改變吃的習慣。(https://drjud.com/#app-programs)
布魯爾在讀醫學院時面臨極大壓力,又與交往多年、才剛求婚成功的未婚妻分手,身體、睡眠都出了狀況。就在那時,他讀了卡巴金博士的《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並開始進行正念練習。他說:「這改變了我的一切人生軌道:包括我做的事、我是誰,以及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為布魯爾深入當代正念與古典正念的理論與實踐,因此他在本書中探討上癮的面向非常多元,不但結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更納入佛法中的緣起論。讀到最後會發現,書中試圖解決的不僅是上癮問題,更能從根源斷除無窮迴圈般的煩惱。
這本書適合誰?
- 有明顯上癮現象,像是對抽菸、喝酒、性愛、飲食、社群軟體、遊戲等事物無法自我控制的人。
- 不確定自己是否有上癮,想知道為什麼對思考、對愛、對自我都可能上癮。
- 對上癮機制感到好奇,想了解心理學、神經科學甚至佛學是如何解釋。
- 想深入了解正念如何破解這個上癮的習慣迴圈。
- 覺得一切壞習慣或煩惱都如迴力鏢,不管嘗試什麼方法,最後還是什麼也沒改變。
你的行為,可能是受到多巴胺的控制!?
提到多巴胺,一般可能會認為這是個與快樂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但這簡化的說法顯示出我們可能誤解快樂的真義。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它強化我們繼續從事某種行為的動機,形成刺激→行為→獎勵的「獎勵導向學習」迴圈。
書中用一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覺得壓力很大時,剛好看到有關衣服的廣告(刺激),跑到百貨公司買下來(行為),回家之後照著鏡子感到開心一點(獎勵)。」
成癮的發生是由於獎勵導向學習的習慣迴圈不斷增強的同時,「主觀偏見」越來越牢固僵化,若失去覺察,我們的渴求變得難以自拔。然而,這個所謂的獎勵真的帶來快樂嗎?
布魯爾說,古柯鹼成癮患者描述變嗨時的感覺是「緊繃的、不安的、躁動的,甚至偏執的」,這與快樂相距甚遠。
但我們被制約,以為多巴胺升起時就代表快樂來臨,於是,不斷奮力踩下多巴胺踏板,卻不知搞錯方向,離快樂越來越遠。
緬甸的馬哈希尊者對這現象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我們誤把興奮當成了幸福,興奮誤導了我們,並導引我們走向痛苦,而非遠離。」
反覆陷入思考,居然也是一種成癮?
你可曾想過,思考也可能是一種上癮!對思考上癮這個狀態難以察覺,而且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力非常強大。我很愛思考,覺得人類能夠思考真是件獨特而美妙的事,最初看到書中〈思考成癮〉這一章的標題,真的有些疑惑。仔細閱讀後才知道,思考本身並不是問題,「陷入思考」才是。
有場網球比賽我印象深刻。九零年代綽號「愛司王」的網球員伊凡尼賽維奇,發球威力無人能及,在溫布敦網球賽的草地球場上,他的發球局往往兩三下就結束,因為對手接不到他的發球。
但因為當時球王山普拉斯的阻擋,他多次在溫布敦決賽鎩羽而歸。2001年溫網,山普拉斯早早遭到淘汰,在職業生涯末期的伊凡尼賽維奇卻勢如破竹打到決賽,並在比賽中掌握絕對優勢,只要再拿一個發球分,金盃就將屬於他。
此時,伊凡尼賽維奇卻突然不知道怎麼發球,一連送出好幾個雙發失誤!只見他像個無助的孩子,又是親吻球、又合掌對著天空禱告。
太渴望這個冠軍讓他陷入想太多的困境,反而無法正常發揮,差點就失去到手的金盃。
針對憂鬱症患者容易出現的反芻式思考,也就是反覆且被動地思考自己的負向情緒,布魯爾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反芻思考有沒有可能是對特定思考方式「上癮」呢?
有個實驗「悲傷是不是一種選擇呢?」,內容是向憂鬱與非憂鬱的人展示快樂、悲傷或中性的圖片,接著要他們選擇,是要再看一次相同圖片還是看黑幕。結果顯示,快樂圖片的選擇兩組差不多,但憂鬱的人在觀看悲傷圖片後,再次選擇觀看相同圖片的次數明顯比較多!
「他們可能是受驅使刻意要體驗悲傷,以證明那個善感的自己。」實驗者米爾格倫提出這樣的看法。
是真愛,還是對愛情成癮?
從演化角度來看,懂得多想一點、凡事小心謹慎一點、糖分攝取多一點的人,最終成了我們的祖先,而遺傳這些基因的我們承繼了這些特質。只是來到生活方式、資訊量全然不同的現代,若缺乏覺察、只隨著習性行事,我們很容易想太多、過度緊張、並吃入太多糖。至於浪漫愛情,除了有助於基因的傳遞,也是最容易上癮的事物之一。
當陷入熱戀,獎勵導向學習的迴圈啟動,「主觀偏見」持續被強化,如同戴上一副偏見的眼鏡,禁錮了我們的心智。我們無視任何出現的警示訊號,執著於對方就是真命天子或天女。
一切就像成癮的症狀:「你專情地愛著某人,你癡迷地想著他們,你渴求著他們,你扭曲了現實。」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是為了對方付出一切,其實,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
但「愛」難道這麼不堪嗎?亞倫‧費雪針對那些有十年以上幸福婚姻的人所做的實驗顯示,相較於癡迷的愛情,成熟的愛情比較不會活化與自我中心相關的腦區。
這樣的愛比較接近古希臘定義的四種愛之中的「大愛 (agape)」。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愛」,不管展現在愛情、友情、親情、甚至是普世萬物上,或許才是我們真正歌頌的。
如同書中所說:「如果我們試圖確保『愛』總是以我們為中心,那麼,我們可能會錯過『愛』所蘊含的廣闊且深刻的意義。」
正念協助摘下主觀偏見的眼鏡,清楚看見真正的幸福
書中提到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濃情巧克力》。女主角薇安來到一個小鎮開巧克力店,鎮上受人敬重且自律甚嚴的雷諾伯爵認為巧克力店會帶來墮落,讓這個美好小鎮被摧毀,因此不斷刁難薇安。後來,他甚至闖進店裡破壞這些象徵享樂及頹廢的巧克力!
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當巧克力奶油意外落到伯爵口中,他長久以來的自制力瞬間崩塌,竟瘋狂吃起店裡的巧克力,即便滿臉已沾滿巧克力依然不罷休。
要改變習慣或戒除成癮,光靠認知的方式很容易失敗,當誘惑來臨,最先罷工的便是大腦認知系統。
布魯爾幫助人們戒菸不是採取對抗的方式,其中一個方法反而是要有菸癮的人好好感受抽菸帶來的感覺。
他採用的所有方法並不複雜,都是正念減壓課程中的重點,而核心正是覺察。
覺察幫助我們看清楚,不被自己製造出來的主觀偏見蒙蔽,並找到真正的幸福。書中最後一段這麼提醒我們:
「透過學習正念,我們或許能學會如何帶著更多的覺察與關懷活在這世上,以自己的意識決定是否要全心投入各式各樣的活動中,而不是隨多巴胺亂噴一通。我們可能會發現一段更幸福、更健康的人生,不只是充斥膚淺的興奮刺激而已。」
撰文者|陳晉茂 (FB:https://www.facebook.com/jinmou )
▍學經歷:
南加州大學 電腦科學碩士
淡江大學 資訊工程學士
曾於明碁電通、訊連科技、奇美通訊擔任軟體研發工程師,開發過相片印表機、線上學習軟體、智慧型手機。也曾推廣永續旅行,譯有《告別富裕流感》一書。曾於社區大學開設《做自己最好的老師》、《大腦駭客》等課。
現為康華事務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土城國中資優班程式設計社指導老師。
▍正念方面經歷:
從法鼓山禪修到南傳內觀,然後接觸到當代正念
MBWC (正念幸福課) 合格正念引導師
MBSR 認證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