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一天起床,發現自己無法再像以往,自由地伸展筋骨,而是伴隨隱隱的疼痛;某一次運動,發現自己即使做著相同的肢體動作,手臂的力量卻大幅下滑。
面對身體的老化、退化性疾病,你的反應和心情可能是什麼呢?
復健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正念減壓(MBSR)認證師資的施玟瑄,透過自己在診間與病人的臨床對談經驗,引導大家運用正念,練習與疾病共處。
20 多年身體工作,對身體覺察從習舞開始
身為一名復健科醫師,施玟瑄醫師與「身體」的對話,在年幼時便已開始。童年時的施玟瑄醫師是一位芭蕾舞者,自幼窮盡身體極限、嚐盡舞者鍛鍊的酸甜苦辣,也因此她第一副深刻接觸的身體,不是病人,正是自己的。
施玟瑄醫師醫師回憶,針對舞者的身體工作,舞蹈老師曾給予如此叮嚀:「每天的身體都是不一樣的,而你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觀察今天的狀況。」
學舞學了超過 20 年,早年與芭蕾舞的關係,讓施玟瑄醫師及早意識到覺察身體的重要性。「當時聽到這段話,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性。因為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的身體每一天會是不一樣的。」
她照著老師的指示,每天暖身前觀察身體,觀察自己做同一個動作,感覺如何。「後來學了正念,才發現正念做的就是這件事,特別是身體掃描。這些都是為了去觀察身體此時此刻的樣貌。」
晨間醒來,感受到今天的大腿比較沈重、或是左肩膀更緊繃,這都是無常且微妙的身體變化。

機能退化「覺得自己老了」?當心落入主觀陷阱
雖然沒有成為一名全職舞蹈家,但施玟瑄醫師考進醫學系、進入復健科工作,依然與身體的變化相處著。只是在診間裡,她接觸到的病人,大多苦於退化性疾病、身體衰老,已經走向生命晚年。
每天與診間裡的病人對話,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身體老化,往往抱著巨大的無力感。當身體無法像年輕時一樣運轉、做到同等的任務,患者便會灰心喪志,跑來找醫師求救。
然而,施玟瑄醫師醫師分析,這些「對身體衰退而無力的感受」,其實來自主觀的評價,卻不見得是身體實際的狀況。
她以自己的身體觀察為例,繪製主觀上對個人一生的身體狀態評價。繪圖期間,她回憶自己一生中導致健康下滑的重要事件,比如運動傷害、或飲食不調等等,「整體來說,這條自我健康的評比線,呈現出短期有上下震盪、但長期確實走下坡的過程。」
她思考,比較的基準是什麼?是身體感覺、事件、數字、還是診斷?
「我發現自己心中定義的『滿分狀態』,一直定格在我某個年紀的形象裡。也就是說,不管我幾歲,是 10 歲、18 歲、25 歲、35 或 45 歲,全都是跟我 18 歲的時候比。」這不禁令她思考:這樣的比較有意義嗎?
把 35 歲的自己拿去跟 18 歲的自己比,得到了勉強及格的成績,「我覺得不太客觀。」
即使不跟年輕的自己比,也可能把自己拿去跟同齡人相比。但無論怎麼比,「我發現這樣做是更不科學的。因為我跟我同學們本身就是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身體、不同的基因、不同的生活型態。」
如果考慮到每個細胞和部位衰老的進程差異,單一視角的老化評價,就更不客觀了。
施玟瑄醫師醫師因而得出結論:「如果只靠身體感覺、主觀地去評斷自己是否健康,或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邁入衰老,這個判斷是非常主觀的。你可能陷入與想像中的、而非真實的形象做比較。」

診間裡的正念練習,重新認識「我與老的關係」
回到診間裡,施玟瑄醫師醫師在臨床上接觸退化性疾病的人們,漸漸摸索出結合正念的問診方式,引導患者該如何以正念面對自己的老化?她分享,病患在治療初期,總是對自己的身體缺乏感知。「臨床上我遇過一位中年患者,因為慢性膝蓋痛,復健了一週。當我問他『這個禮拜膝蓋感覺如何?』他卻顯得非常困惑,直接表示他不知道。」
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復健於他們而言就像照表操課,而非學會了解身體、善待身體的過程。但施玟瑄醫師醫師把握機會,邀請患者開始多留意每一天身體感覺的變化。
隔週患者再來時,他可能給出截然不同的觀察:「我膝蓋上的疼痛好像會跑,有時候痛在裡面,但有時候卻跑到前面去。」
當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出現評價,而非客觀看待,諸如「我進步得好慢」、「怎麼還沒好呢」、「昨天好了一點,但是今天又痛起來了!」,此時施醫師會引導患者丟下主觀評價,以客觀的評估來說明身體情況,並依據患者的期待來幫助他們釐清生活與疼痛的關聯。
舉例而言,如果患者覺得自己一運動就又痛了,便進入細節中,討論患者運動時都做了哪些動作、練習,是否考慮重新思考運動種類,或是改變練習的目標與方法。
透過這個過程,患者會慢慢發現,痛本來就是會起起伏伏的,身體每一天的情況更是不一樣的,感受變差了,不一定是惡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患者自己也會發現,疼痛跟症狀是動態的,即便出現起伏,他們也不再如以往焦慮,而是能夠平常心看待,甚至去調整動作與作息來改善症狀。」
對施玟瑄醫師醫師來說,這就像是一個找回身體自主權、從源頭改善的練習過程。
結合正念觀察所進行的復健,幫助患者獲得了更靈活的治療,全面且根本性地審視自己的身體;而患者對身體狀況的如實觀察與描述,也能幫助醫師評估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及早發現惡化或其他問題。

接納老化,為歲月增添生命
健康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深刻理解到身體與年齡的微妙關係,讓施玟瑄醫師醫師重新詮釋「透過復健就能把病人全治好」的迷思。「曾有正念的研究指出,當我們真正深入正念練習,確實有機會改變端粒酶的活性、達到『延緩』老化的效果。」但她也強調:「然而,生活中有太多我們無法照顧到的因素,我們也必須謙卑地承認,老化是生活不可逃避的一部分。」
現在的她,不會因為患者的情緒低落、對老化存在怨懟,就感到自責與茫然。
透過正念練習,她學會照顧自己,也學會陪伴對方,儘管患者人數多、隊伍排得很長,護理師叫號的催促聲在她身旁打轉,「我也會儘量把專注力和時間,放在眼前這一位病人身上,努力去做到給對方完整的陪伴。如果時間真的不夠,就拆成多次回診。」
台灣復健之父連倚南教授曾言:「醫學為生命延長歲月,而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施玟瑄醫師醫師表示,以正念安頓患者內心、進行充足的陪伴,就算未必能直接把對方的疾病治好、讓他從此與疼痛告別,卻能幫助減輕疼痛背後的漫長受苦。
身體的年紀只是一個數字,感受的好壞也總是無常。「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們必須時時去覺知、長期且規律的做身體掃描,提升對身體變化的敏銳度,才能掌握身體此時此刻的樣貌。」施玟瑄醫師醫師說:「正念幫助我們『接納』老化,這份接納,是必然要發生的。」

--
本文整理自台灣正念工坊、陽明交大醫學院共同舉辦之「正念與醫學暨心理學研討會」主題演講。
講師:施玟瑄醫師
- 興盛診所復健專科醫師
- 台灣正念工坊正念減壓 (MBSR) 認證師資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健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