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梁元齡
【目錄】
1. 人腦成年後就定型?研究推翻:「神經可塑性」高
2. 正念會提高神經可塑性?實證研究令人振奮
3. 正念百利無一害?注意負面反芻、實驗證據待補
4. 「寧可短,不要斷」適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練習
1. 人腦成年後就定型?研究推翻:「神經可塑性」高
2. 正念會提高神經可塑性?實證研究令人振奮
3. 正念百利無一害?注意負面反芻、實驗證據待補
4. 「寧可短,不要斷」適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練習
人腦從出生那刻起,就以飛快的速度生長,直至老年,都在不斷地變化。
近代研究證明,大腦具備「神經可塑性」,即使人過中年,依舊能透過不同的方式,來維持大腦的修復能力。
陽明交大醫學院教學副院長、同時也是正念減壓(MBSR)認證師資的凌憬峯教授,從神經可塑性談起,並展示全球在過去 6 年間關於正念與腦神經的研究。
在科學實證的道路上,正念已經走了多遠?
人腦成年後就定型?研究推翻:「神經可塑性」高
20 世紀初期,世人普遍認為:「成年人的神經傳導路徑是固定且恆久不變的。」這個觀點,深深受到西班牙神經學家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的研究影響。卡哈爾由於對大腦微觀結構的開創性研究,榮獲 1906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根據卡哈爾的理論,成年人的神經元不會再分裂,所以大腦的修復能力是有限的。
然而,凌憬峯教授指出,隨著爾後技術革新與更多研究的出現,科學家卻發現驚人事實:大腦不但不會因成年而停止改變,甚至還是全身上下最具可塑性的器官。
1962 年美國神經學家阿特曼(Joseph Altman)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中,透過放射自顯影術,觀察到成年大鼠的大腦內仍有新的神經元增生。
這件事暗示,即使成年了,哺乳類動物的大腦依然可能改變。
1990 年代,隨著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與其他腦神經活動測量技術的發展,都逐漸驗證了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所謂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的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所產生適應性、改變的能力」,具體的現象包括:神經元間的連結增強、神經突觸的再生、以及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等。
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 「結構性」的神經可塑性:大腦改變神經元連結的能力,基於這種類型的神經可塑性,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會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並將其併入中樞系統中。
- 「功能性」神經可塑性:大腦改變、適應神經元功能特性的能力,當大腦在遭遇損傷或出現新的需求(如:學習新技能)時,能夠去適應,重新分配、調整神經網路功能的能力。

正念會提高神經可塑性?實證研究令人振奮
凌憬峯教授指出,「正念」在國際上之所以能廣泛獲醫療領域的認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界普遍理解「大腦具備神經可塑性」,而正念可能會對其有幫助。「我們的腦隨時都在活動,隨時有變化,也隨時是可塑的。」凌教授說。
1982 年,美國麻州總醫院減壓門診的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正念減壓(MBSR)練習」與慢性疼痛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正念減壓確實能夠改善疼痛程度,且促進情緒的穩定。
爾後,正念相關的科學實證不斷增加。不少針對大腦結構性改變的研究都發現,練習正念後,可能促進了海馬迴內灰質、大腦前額葉的體積增加;近年還有更多研究顯示,正念能幫助降低情緒刺激,做了正念後,與壓力、焦慮相關的「杏仁核」反應似乎下降,總體而言人們的情緒控制力升高。
被《時代雜誌》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詠給明就仁波切,一生禪修時間超過 6 萬 2,000 小時。
2020 年發表的研究,使用 MRI 掃描長期追蹤了他的大腦,評估他的腦齡、觀察腦內各區域的體積變化。
他們發現,明就仁波切的腦齡明顯低於他實際的年齡,且「灰質區」體積也有所增加。研究認為,這些可能都與他長期練習禪定的習慣有關。
令人振奮的是,凌憬峯教授引述研究指出,操作「正念減壓」,在緩解焦慮症的相關問題上,實驗顯示的功能性,甚至不亞於直接服藥,為正念在臨床上的應用可能開啟了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日常大腦,是在『預設模式網路』下活動的,我們許多的慣性反應,就來自這個預設網路的運作,你以為自己在休息,其實可能並非如此。」而做正念時,大腦的神經連結會產生變化,降低了原定的預設網路活動力,減少預設模式的現象,讓大腦獲得高品質的休息。

正念百利無一害?注意負面反芻、實驗證據待補
然而,凌憬峯教授坦言,正念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目前已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境下做正念練習,反而可能會引發負面效果。
「有些人做身體掃描時,注意力經過以前曾受到不當對待的身體部位,就會勾起早年的創傷記憶,可能會出現不愉快的反芻經驗,愈是練習、狀態愈糟。」他因此強調,在推廣正念練習時,必須謹慎考量不同人的個別的需求、適應程度,避免黑暗面影響到身心健康。
另一項疑慮是,2022 年有新研究發現,目前並無直接的證據顯示正念減壓(MBSR)課程確實可以直接產生神經可塑性。而過往針對正念益處的研究,部分實驗結果則無法在現今被重現。
不過,凌憬峯教授解釋,這並不代表「正念無法產生神經可塑性」,也不直接否定了正念對大腦的益處,只是隨著新的研究技術迭代,截至目前為止,還無法拿出非常有力的證明而已。
「這也與實驗本身的設計有關,當研究愈來愈深入、實驗的設計愈來愈完美,過去某些實驗的結果就會難以重現。」凌教授表示,正念相關的文獻與日俱增,我們依然可以期待,正念對神經可塑性的幫助,確實是可能存在的,未來在研究上,料將需要更多證據來輔助。

「寧可短,不要斷」適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練習
最後,凌憬峯教授也提醒,正念的核心依然貴在持續的練習。他引述 2022 年的研究指出,即使參加了正念減壓(MBSR)練習,但那些平均總練習時數低於 27 小時的人,大腦中的杏仁核體積卻沒有觀察到顯著改變。
研究人員因而建議,總練習時間不得低於 20 小時,也就是每天應該至少做 22 分鐘的正念、持續數月。(註)1
凌教授解釋,這份研究顯示,「只參加八週正念課程」本身可能是不夠的。「根據研究,若想要達到產生神經可塑性的程度,或許需要比八週更長、且每天至少 22 分鐘的練習,或者是專注於單一特別項目的正念修習。」
他鼓勵大家「寧可短,不要斷」,就算每天只練習幾分鐘的正念,也好過完全荒廢,長此以往累積顯著的效果。
「適合自己的練習,就是最好的練習。」從生活中找到能夠持之以恆的切入點,行走坐臥,都是正念練習的機會。
許多人練習正念,或許都是想要改變大腦、讓自己變得更年輕。但身為腦神經專家,凌憬峯也認為,正念的寶貴其實不僅限於科學所見的腦部變化。「正念讓我們獲得不同的視角,變得更自在,這件事本身不需要透過任何腦波研究來證明,而是我們在生活中確實能感受到的事。」
1註:研究觀察到的時間為 27 小時,依研究信賴區間調整後,練習總時數下限為 20 小時。

--
本文整理自台灣正念工坊、陽明交大醫學院共同舉辦之「正念與醫學暨心理學研討會」主題演講。
講師:凌憬峯教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 教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 教學副院長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灣原住民族健康與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中心主任
- 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 主任級主治醫師
- 台灣正念工坊正念減壓 (MBSR) 認證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