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梁元齡
「老是睡不著」的真正原因,可能比你想得還要更複雜。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博士,深入研究睡眠相關議題多年,曾出版《好好休息》一書,同時是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的委員。
據他長年對睡眠研究的鑽研,運用正念,如何能正確地幫助睡眠品質提升?
失眠、早醒、惡夢、睡眠中斷⋯⋯現代人壓力大、睡眠品質差,有些人長達數月無法擁有完整的好眠經驗。
許多人到睡眠門診就醫、接觸心理治療,多半獲得兩種建議:做運動、或做減壓練習。
但是做減壓、嘗試放鬆,真的就能解決失眠問題嗎?
該如何「正確放鬆」呢?
「睡眠」與「清醒」,是兩個分開的機制
令人驚訝的是,蔡宇哲博士指出,只要做足了「正念減壓」便能帶來「好眠」,其實是一種誤解。「失眠的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既想睡覺,但又睡不著』,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情況很矛盾。」蔡宇哲博士說。
人們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就代表對「睡眠」與「清醒」有一個內建的認知:這兩者是「此消彼長」的兩極化關係,認為只要想睡覺就不可能清醒、只要清醒時就不會想睡覺。
但蔡宇哲博士指出,「睡眠」與「清醒」其實是兩個分開的機制、兩個開關。「當你的清醒系統比較強、睡眠系統比較弱的時候,你就會醒著;相反地,到了晚上,你的睡眠系統變得更強,清醒系統則變弱,你便會睡著。」
我們平時的生活,正是「睡」與「醒」兩大機制的相互拮抗。
晚間,體內睡眠驅力啟動,但有時清醒系統卻會因各種因素,沒有隨著睡眠機制啟動而下降,這才導致了「想睡覺,可是睡不著」這種乍看的矛盾結果。
「所以處理睡眠問題,其實不是在處理睡眠,而是從處理『清醒系統』著手。」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大腦到晚上時,清醒系統可以降下來,來讓睡眠系統正常運作,達到放鬆、好睡。
長期失眠非一日之寒,3 大失眠因子共同促成
很多人以為,長期失眠者之所以會睡不著,是因為「晚上沒辦法放鬆」導致。但一些研究已經發現,那些長達半年~一年,甚至 10 幾年的長期失眠人士,與其說他們晚上無法放鬆,不如說他們更接近一種「24小時過嗨」的狀態,也就是大腦皮質醇、腎上腺素過度活躍。
蔡宇哲博士說,這類「24小時過度活躍」的失眠者,身體已經習慣處於「慢性微壓力」當中,他們不只是晚上無法放鬆,而是長期處於壓力、失眠、過度激發的惡性循環裡。「對這類型的人而言,只是在夜間放鬆並不足夠,可能會需要一整天、甚至更長時間的放鬆。」
從學理上分析,會造成長期失眠,主要會受 3 大因子影響。唯當所有因素集體構成,才會使失眠的嚴重性加劇:
- 失眠前置因子:指的是失眠者的先天體質,包括:先天神經高敏感的族群、容易想東想西、容易擔心煩憂的性格等。
- 失眠促發因子:指的是生活中突然發生「重大壓力事件」,包括:失去親人、工作壓力倍增、出現創傷等,由於壓力突然升高,讓身體啟動了「壓力因應模式」。
- 失眠持續因子:指的是對於前兩種因子「錯誤的認知」與「錯誤的回應行為」,包括:以為自己「躺著躺著,搞不好就睡著了」,而不去處理前述兩項因子的根源。
一般來說,只有失眠前置因子,並不會讓你失眠;只有失眠前置和促發因子,也不一定會導致長期的失眠。
蔡宇哲博士解釋,即便有時出現了重大事件,讓某個人突然某幾天睡不好,「但理論上,這種情況應該會隨著系統的自然調節,漸漸回到正常狀態才對。」
長期失眠是這 3 大要素的共同交互作用:壓力事件導致失眠,而失眠本身又使壓力增大(比如:擔心「今天又要睡不著了」),長期不斷互相激發。
因此長期失眠者無法睡眠的根因,源於「因應失眠的錯誤方法」,才使失眠問題長久延續下去。
「腦袋一焦慮,身體跟床鋪就會建立錯誤的連結,愈來愈焦慮、愈來愈睡不著。」蔡宇哲博士說。
根除失眠問題,善用正念與「正確睡眠認知」
即便已經安排了自己早睡、早點進入放鬆模式,卻仍然可能帶來反效果。換言之,錯誤的休息方式,會讓人「愈是追求放鬆,焦慮感愈大、愈是失眠」。
研究發現,放鬆訓練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讓睡眠品質變得更糟。以下幾種都是常見情況:
- 延長躺床的清醒時間:在床上愈躺愈清醒,「睡不著」的內在焦慮加劇。
- 不適合的放鬆技巧:使用了不適合的技巧,無法達到放鬆的目的。
- 放鬆引發焦慮壓力:呼吸多久了,怎麼都還沒有放鬆?
在臨床上眾多放鬆方式之中,正念練習之所以能夠起到關鍵作用,蔡宇哲博士解釋有兩大因素:
- 當促發因子出現:甫遇到壓力事件,即善用「正念」調節情緒,有望讓促發因子的影響力變小,不一定會導致失眠。
- 當持續因子出現:遇到壓力事件後、變得長期焦慮睡不著,你更焦慮時,正念練習能夠幫助「暫停」這種強大的反應,避免持續因子的形成。
想要解決長期失眠,最大的敵人就是「不當認知與行為」,比如像是:「我要是今晚沒睡好,明天工作就完了」、「我睡不著,繼續躺著,躺著躺著應該就會睡著了吧」等想法,都是失眠者的壞習慣,容易造成與床鋪的錯誤連結。
而正念對失眠最有利的面向,就是在壓力源出現時,透過「不評價」、「回到當下」,來減少負向睡眠思緒干擾的產生,以協助處理清醒系統。
「其中,對於『失眠促發因子』,正念最能幫得上忙,當壓力事件來臨,就著手避免陷入後續的惡性循環,也就降低了長期失眠的風險。」蔡宇哲博士說。
日常練習正念,「不過度努力」讓睡眠自來
透過正念的練習,及早擺脫負向的失眠循環,才能讓睡眠系統、清醒系統正常地運作。「所有的睡眠障礙,其實都存在著『觸發因子』,缺乏妥善照顧則終究會迎來『持續因子』。不讓睡眠問題雪上加霜,是最重要的事情。」蔡宇哲博士表示。
若能讓身體在該放鬆時放鬆,也能幫助睡眠系統的穩定。
舉例而言,長期培養固定作息、在正確時間順利入睡,有助於維持生理時鐘,讓身體在睡前預作準備,也更容易入睡;此外,長期維持睡眠恆定,會定期清理睡眠債,避免大腦容易被喚醒。
「睡眠是很有趣的,你不能勉強它;你愈是努力,它愈是不來。」而這正類似於正念態度中的「不過度努力」,只需要靜靜地待著,不強求任何結果。
運用正念,幫助我們從擔憂中解放,使睡眠自然降臨。
「想像自己是溪邊的一塊石頭,靜靜地待著就好,不被憂慮、焦慮所干擾,而睡眠就像一條河流,總會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過。」蔡宇哲博士說。
--
本文整理自台灣正念工坊、陽明交大醫學院共同舉辦之「正念與醫學暨心理學研討會」第三場主題演講。
講師:蔡宇哲博士
-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
-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