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四十喜出望外有了孩子,卻開啟了我多年像陀螺一般的機械式生活型態,我覺得自己並不快樂,「我不要如此過一生!」的吶喊,在我心中不斷湧現。
縱使我曾經擁有兩次美好靜心的禪七經驗,但因為有孩子要照顧,短期內無法再參加。
憶起先前曾經上過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執行長的正念單堂課程,當中提及「一次一事,專注當下」的概念,讓我印象深刻,因此看到官網正念減壓八週課程的資訊,就毫不考慮的報名了。
正念讓我脫離自動導航的慣性模式
在張振興老師所帶領的正念減壓第一堂課,我就被老師的觀念引導給敲醒: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就不會被情緒帶著走。」
隨著對正念的理解漸增,終於明白我之所以感到不快樂,是因為「思考在控制我,而非我在思考」!
以往的我總是處於「doing自動導航」的慣性模式之中,只是用頭腦在處理手上的人事物,並且不斷用反芻的記憶來處罰自己。
用腦過度的結果,導致明明不需要用腦的睡覺休息時間,我的頭腦還是一直碎碎念個不停,如此周而復始、數十年永無止境。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也難怪我會感到身心俱疲。
有了這層觀念上的釐清與重大突破,讓我更具信心的踏上這趟愛自己的正念旅程。
有系統的漸次引導,找回「being當下身心合一」的覺察力
這趟正念之旅,首先必須回到自心,體驗脖子以下的自我連結與覺察。
過去幾年,我自認的紓壓方式就是「利用孩子睡著後的時間滑手機」,卻不知道這樣做完全無法讓自己真正的放鬆。
學習正念減壓之後,我將自我紓壓的方式調整為「正念靜坐至少十五分鐘」。經過幾週的持續練習,我看見自己從「doing自動導航」提升到「being身心合一」的狀態,並體會到生命全然專注的享受。
隨著老師每週在課程中帶來人生觀念的突破,再搭配上自我生活的正念實踐,真的是事半功倍,讓我在身心的提升上感受到立竿見影的體悟與成效。
兩個正念練習所帶來的強大威力
接下來,我想分別舉兩個我在正念的練習中,所體驗到「大腦可塑性」的強大威力。
- 「典型的一天滋養與耗能」紀錄
在這項觀察紀錄中,我記下日復一日為家庭付出、從早忙到晚二十多件須處理的事情;在這些事情當中,滋養和耗能的項目各占了一半的比例。
其中令我訝異的是,最讓我感到滋養的竟然只有一件事–正念靜坐,而非滑手機。這個事實讓我體認到,所有的問題都不在他人身上,而在於我們自己如何解讀。
過去我將晚上睡前滑手機的行為,認定為自己紓壓的方式,但其實這只是我用來逃避壓力的藉口。我並沒有真的好好的照顧自己、與自己在一起。
因此,從這項練習中,我更堅定了持續實踐正念靜坐的重要性。
當我開始每天花一些時間愛自己,真正與自己同在,我所面對的世界便開始悄悄的轉動。
- 「舞台靜心練習」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讓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有了關鍵性的轉念。
過去長久以來,我常因為先生的情緒失控而感到困擾;然而,當我實際操作「舞台靜心練習」,當中所提及的「不迎/不拒/不送/不留」,真的是如獲至寶,非常受用。
透過這個練習,我可以在面臨衝突時,將自己拉到觀眾的角度,猶如觀看一齣戲般,如實客觀的覺察這個正在生氣的人;在這個場景中,我只不過是台下的觀眾、一個旁觀者,而非那個身陷其中被怒罵的對象。而在我面前生氣的人,他才是演員,上演著一齣讓我學習轉念的戲碼,我甚至還無須買門票繳學費,真好!
直到戲散場了,我竟然還能會心一笑,然後如同走出戲院般,不被其負面情緒捲入及沾染,這是很神奇的經歷。
藉由這個正念練習,我深刻體驗了「人生如戲,認真演出但不必太入戲」的境界。
回到當下,讓生命鬆綁
感謝正念減壓課程,讓我生命中的危機看到了轉機。我一方面宛如初生嬰孩般「由熟轉生–將不好的慣性思考慢慢鬆綁」,另一方面也啟動「由生轉熟–將好的正念學習帶入日常生活持續實踐」。
回到當下覺察與自己同在的being正念學習,是一生必須要帶著走的生活態度與實踐的旅程。
正如尼采曾說:「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我行動了,你呢?
撰文者:
陳貞瑾
2021年正念減壓八週課程學員,由張振興老師所帶領
現任:微笑角即興劇團及秦之涵創賦有限公司 品牌總監
從事整合行銷、公關品牌規劃、展覽活動行銷業務與藝術設計相關產業逾十五年,協助國內外企業共同締造無數成功案例,有效傳達品牌形象與產品訊息,因孩子轉向教育領域。擅長行銷企劃專案管理暨業務開發相關領域,舉凡政府標案、大型展覽策畫、整合行銷、創意執行、課程引導、專才探索、品牌規劃等,喜歡挑戰更艱鉅之任務及多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