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要想管理得好,首要關鍵是擁有「覺察出自己表達情緒的慣性模式」的能力

正念與家庭
2022.09.01
情緒要想管理得好,首要關鍵是擁有「覺察出自己表達情緒的慣性模式」的能力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聊天,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認識蠻久的了,經歷過彼此從單身到結婚的階段,雖然沒有很常見面,但每次聚會時總能嘰哩呱啦的聊個不停。

以前她還沒結婚時,我總聽她抱怨媽媽,說她媽媽很控制狂,而且常常對家人生氣,所以有時候難免會和媽媽起衝突。

「如果有人把浴室洗手台上方的檯面弄濕,我媽就會很生氣罵人,後來,她乾脆強制規定全家都不准放東西在那個檯面上。」她說。

「浴室的檯面耶!不就是給人放牙膏的嗎?只不過是弄濕又沒什麼大不了的,有必要這麼生氣嗎?」她繼續說著。

「我以後絕對不要像我媽一樣!」她在抱怨媽媽的時候,常常脫口而出這句話。

我總聽她抱怨媽媽,說她媽媽很控制狂

 

與原生家庭異曲同工的情緒表達模式

後來她結婚了,搬出來跟先生同住。起初她覺得很新鮮,沒有大人管的日子感覺很暢快。一開始新婚的新鮮感,讓兩人對彼此有著無限的包容,幫忙多洗幾次碗、整理幾次亂丟的髒衣服,也能成為向對方撒嬌討拍的甜蜜點。


不過,幾個月過去了,她的耐心逐漸被三餐、洗衣服、掃地拖地這些瑣碎的事情消磨殆盡,她開始因為和先生的生活習慣不同,起了好幾次大大小小的衝突。

「我老公每次吃完東西,碗就丟在水槽裡,很討厭。」她說。

「那妳有沒有跟他溝通,請他自己吃完的碗要收拾好?」我問她。

「有啊,可是他就說他不覺得這件事很有必要,他說他晚上睡覺前會洗好。但是這樣我要用水槽的時候,看到那些碗我就會很阿雜,結果有一次我就跟他大吵了一架,從那次之後他就被我規定,吃完東西要立刻把碗洗起來。」她回答我。

吃完東西要立刻把碗洗起來

我笑了笑,安撫一下她的情緒,沒多說什麼,只是先傾聽著。

我朋友的這個故事,很完美的呈現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她說她絕對不要像她媽媽一樣,一遇到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就用生氣來解決。

但是,她媽媽的浴室檯面,不就等於她的水槽嗎?

檯面不准有水,和水槽裡不准有碗,簡直就是異曲同工之妙,可是身在其中的人卻很難察覺。

對我朋友來說,浴室檯面有水根本就不是什麼值得在意的事,媽媽何必這麼生氣。可是對我朋友的先生來說,碗暫時放在水槽裡也只是很小的事啊!為什麼她要這麼生氣,甚至還要強迫別人遵守自己的規定呢?

與原生家庭異曲同工的情緒表達模式

 

學著用正念覺察出自己表達情緒的慣性模式

會用生氣來解決問題的人,很多時候是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產生的自動化行為。在坊間的文章和書籍中,常看到的「情緒勒索」,也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因為情緒勒索多方便啊,可以不用大費周章聽別人說,也不用多費口舌解釋給別人聽,只要生氣,別人就都乖乖聽話了。

但是,跟慣性情緒勒索別人的人相處,真的很辛苦。常常必須承受他們的負面情緒,跟他們相處要很小心翼翼,否則一鬆懈又要被罵。


我其實不太喜歡用「勒索」這麼強烈的詞彙來形容這樣的情況,因為大多數會用負面情緒來處理問題的人,都不是存心想折磨別人,他們也不喜歡生氣,只是情緒一來就控制不了自己。

如果他們聽到最親愛的家人說,和自己相處是件很辛苦的事,他們想必也很難過吧。

學著用正念覺察出自己表達情緒的慣性模式


假如沒有特別研究過情緒管理,那我們表達情緒的方式,通常都是「模仿」來的。模仿你的家人、你的老師、你的朋友。雖然不會百分之百一樣,但如果仔細觀察,精髓都很像。

這種模仿大多不是刻意的,而是像小嬰兒學走路一樣,一邊看著、一邊內化,然後某一天,你突然跨出了第一步,發現有成效了!你就開始越用越多,到最後熟能生巧,變成了一個很會用某種方式表達情緒的人。

所以,情緒要想管理得好,首要關鍵是擁有「覺察出自己表達情緒的慣性模式」的能力。

人的性格養成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像我朋友這種「用生氣來解決問題」的腦神經迴路已經運作得非常良好,想打破難免需要努力。

因此,也許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功課。

每當發生讓你感覺不愉快的事件時,記得在自己冷靜下來後,去分析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1. 這件事的什麼點讓你不開心
  2. 為什麼這個點會讓你不開心
  3. 事件當下,你腦中在想些什麼
  4. 當下你處理完之後,結果是你想要的嗎
  5.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其他人、其他時間點,你還會有同樣的反應嗎
  6. 如果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你覺得怎麼做會比較好

不要事情過了就覺得算了,這樣我們不會成長;也不要急著去處理別人,因為不見得都是別人的問題。先處理好自己的部分,永遠是最重要的。不過我不是要你自責,而是很客觀地去分析上面那幾點,慢慢學著把自己的心情照顧好。



 

學習更加善待自己和身邊的人

正念的學習中,常常會強調培養「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覺察力其實有分很多層次,我沒有辦法透過文章教你如何覺察很細微的心理變化。

但是,我可以跟你分享最淺層、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自我覺察,就是在不愉快事件發生之後,耐心的去回顧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你想改變,變成更加善待自己、更加善待身邊的人,這初始的第一步,你可以先試試看。

請記得,當我提到改變,不是要你「變好」,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變化的過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覺察的練習從來都不是為了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都已經是夠好的人了,不要太苛責自己。

我們練習覺察,是因為這可以協助我們,找回那個初始、舒服、滿足的姿態,讓自己去體驗生活中的美。

而這樣的姿態,才是真正的你。



撰文者|台灣正念工坊 J助教
(本文內容出自台灣正念工坊電子報)